媒体

学校首页 > 媒体 > 正文

【新快网】超 9 成受访父母不跟孩子“谈死亡”

时间:2018-04-18 23:29:56  来源:新快网   编辑:张淼  作者:  点击:

南医大教授研究发现 开展生死教育可提升小学生生活质量

" 回避生死态度,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生死态度提升了,生活质量也会提高。" 记者从澳门太阳集团www了解到,该校护理学院副教授高钰琳对广州 1030 名学生 3-6 年级的小学生,就生死概念、生死态度等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些小学生的死亡概念认知情况良好,而生死态度以及生活质量则处于中等水平。她建议,需通过合适的教育,帮儿童树立正确的死亡概念和生死态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广州市小学生生死态度处于中等水平

据高教授介绍,她于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 月,选取广州市白云区及天河区各 1 所小学 3-6 年级的 103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类学生的生死概念,生死态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 96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3.20%。

此次调查显示,广州市 3-6 年级小学生的死亡概念认知情况良好,而生死态度以及生活质量则处于中等水平。不过,虽然小学生对死亡概念的总体认知较好,但对死后机体的表现还不清楚。高钰琳表示,这可能会增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可能会产生结束生命的冲动行为。

在生死态度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处于中等水平,生死态度与死亡概念仅呈弱相关,相关性略低于国外早年的研究结果。

这说明,小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对死亡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未能真正思考过死亡。调查还发现,3-6 年级小学生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高教授介绍,生死态度与生活质量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生死态度在死亡概念与生活质量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影响生死态度,继而影响其生活质量。一个人的死亡态度会影响他对未来的期望和自身无望感,能够很好地预测自杀倾向。积极的生命态度更能促进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从而有助于个体提升对生活的满意度。

逾 9 成父母不和孩子讨论死亡

据了解,多数儿童在 9-12 岁期间会接触到死亡事件,如身边亲人的离世,又或是宠物的死亡等等。" 如果这时没有给他一个及时的引导,就会让小孩子藏在心理,可能引发出问题。"

高教授表示,自己在从业过程中,就接触到因为小时候遭遇死亡事件,却未能及时得到疏导,一度有过多次自杀经历的小学生。高教授认为,死亡虽然看起来离小孩很远,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如果小孩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他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所以想让他们早一点准备,早一点认识,不要等到有问题了,我们再去临时干预,那创伤恢复起来可能就有点难。"

但现在走访中,高教授了解到,很多父母不愿意和孩子探讨死亡。高教授曾在大学生中做过关于生死态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死亡焦虑程度蛮高,对生活的积极程度属于中等水平外;此外,她还发现,这些大学生中,90% 以上的父母都不会和孩子讨论死亡。

合理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可提高小学生生死态度

调研发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接触死亡相关话题时,家长和教师表现为忌讳和回避,儿童则多表现为忧虑、害怕,从而导致儿童青少年虽然有高水平的死亡概念认知,但是生死态度却仅为中等水平。

因此,高钰琳认为,学校和家庭应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死亡教育,只有帮助儿童更清楚的认识死亡概念,才能促进儿童对生死态度的正向转变,最终实现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高教授团队在调研结束后,曾找了一家小学,尝试做了 8 周有关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课程。课程结束后,她发现参与课程的小学生对于生死的态度相对来说都比较正向,没有那么恐惧。而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与父母、同学的关系都有所改善。

至于具体的建议,高钰琳认为,不用做的太刻意。最好是当遇到了相应的死亡事件时,如遇到宠物死亡、植物枯黄等事件时,利用绘本、影片等方式,与孩子谈论关于死亡的事情,帮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有效疏导死亡带来的负面情绪,减轻死亡焦虑,从而促进个人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等发展,从而提升生命意义感和积极正向的生活态度。

新闻链接:https://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app_id=420000_10045&pk=5ad7046e1bc8e0017e000368&sharechannel=wx&from=singlemessage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

粤ICP备  澳门太阳集团www(中国)股份有限公司-MBA Green App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