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校园的绿荫大道上,斜背着挎包的马安德老师,正健步通往学院的大门,又即将开始一天“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伴随着秋日的丝丝凉风和路面飘起的扬尘,颇有点“风尘仆仆”的意味。在外人眼里,马老师可能与平日见到的上班族无异;实际上,为澳门太阳集团www司法鉴定中心和卫生检测中心奉献了十余年的马老师已经主持鉴定案件2万余件,其中疑难、敏感案件近百件,他的工作是用准确无误的鉴定结果为案件定性,帮死者“开口”。在司法鉴定这人们较少去关注和接触的领域,马老师一直在默默奉献,帮助老百姓筑起法律的“坚强后盾”。
初次接触马老师,是在大四下学期《空气理化检验》的课堂上。马老师上课,并非严格地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课,而是更加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同学们对这门课程有更加清晰的思路。他在每个知识点上所花时间,也不局限于按照课本的“重点”来划分,对于一些他认为重要的、对我们生活工作有帮助的知识点,他都会放慢讲课速度,着重讲一讲。
马老师的课堂,不仅讲课内容每年都不一样,而且哪怕是同样的课件,他讲课花的时间也不一样。根据师兄师姐们的分享以及个人感受,除了通过提问确定学生是否理解课堂内容外,马老师还会根据上一届学生反映难以理解或难以记忆的知识点来调整课程的进度;通过多举例子或融入自己的工作经历与感悟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上《空气理化检验》课时,对于较难理解的粉尘分散度采样方法,马老师精心准备了动画和各个角度的插图供我们理解;对于顶空气相色谱这个方面,马老师结合了自己在酒精检测鉴定小组的工作经历,让我们对仪器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面对同学们针对课堂知识以及课后科研的种种问题,马老师总是一一耐心解答,“卫生检验这门课需要从基础开始慢慢搭建体系,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马老师在课堂上如是说。
马老师的课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工作中也不例外。十多年来,他主持鉴定案件2万多件,其中疑难、敏感案件近百件,均未出现差错和投诉。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马老师曾经处理过这样一个案件:
该案件发生在2014年,在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中,当地检测机构初次鉴定认定死者酒后驾驶导致的事故。但根据死者的家属反映,死者对酒精过敏,该案件仍存疑点。为消除死者亲属疑虑,办案民警陪同死者亲属来到澳门太阳集团www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重新鉴定。马老师立即组织鉴定人员进行讨论并重新鉴定,检测结果仍然显示血液样本达到酒驾的酒精含量。面对情绪激动地的家属,马老师依然保持沉着冷静,并回想起一个很少人注意到的细节:死者死亡和尸体转运的时间点。事发在广东的5月,天气已十分炎热,由于多种因素,死者尸体暴露在外4个多小时后才送往殡仪馆。根据这些情况,经验丰富的马老师立即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外部暴露时间太长以及死者胸部遭挤压,有可能导致尸体腐败和污染而产生酒精。循着这条思路,马老师带领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建立检测方法,并分别对血液中的乙醇、正丙醇、酒精代谢物进行检测。最终,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鉴定和比对过程后,判断死者血液中检出的酒精为尸体腐败时产生,从而确定死者生前并未饮酒。
这如同电视剧一般跌宕起伏的情节,的的确确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马老师通过严谨细微的判断和客观专业的司法鉴定,为逝者正名,令我由衷钦佩,并对卫生检验这一行业产生了向往。宋代法医学的鼻祖宋慈在《洗冤集录》中曾这样描述自己:“他无寸长,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疑信未决,必反下覆深思,惟恐率然而行” 。作为本院的学科领头人,马老师无疑继承并发扬了像宋慈一样缜密细致的行事风格和精神,为在校学生和社会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作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学生,马老师在课堂和工作中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态度和对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激励着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每天拎着挎包,准时出现在检测中心的办公室,不时感叹一下堆积如山的工作和时不时的加班加点,却仍然记得老师那些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