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激发创新活力、增添新动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与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如今,“企业钻研生产美、消费者定期采购美”的美学经济形态方兴未艾,从故宫文创热卖到央视春晚“青绿腰”受捧,从广州“唐宫夜宴”入商场到合利天德广场展示“九紫天德树”,“美学元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刻把握美学经济价值,充分激活美学创新潜能,以“美丽”促“美力”,助推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刻理解美学经济的价值意蕴
美学经济孕育生成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现实缘起上看,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精神需求尤其是审美需求也不断增长,实用已难以充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好看”“有趣”变得至关重要,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出现第三种价值——美学价值,即一种服务于展示、吸引的价值。美学元素被运用于社会生产、消费、生活各领域,愈益成为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结构性要素,美学经济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说,美学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围绕满足美的需求而进行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高度契合。
美学经济运行作用于资本与审美的深度结合。从内生机制上看,一方面,资本要想实现增殖,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寻找到源源不断的欲求。另一方面,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对于美的需求,马克思直指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自我与世界。基于此,现代资本有效捕捉到当今社会人性中对于审美不断增长的欲求,将人们的审美感受性植入可购买的消费产品中,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在场。商品的美学价值源于其审美性,强调创新生产方式与服务方式而非资源的单纯消耗,故而美学经济更符合绿色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
美学经济目标指向于人类“诗意地栖居”。从价值旨归上看,美学经济虽背靠经济活动,但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在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发展解放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人在满足了“物”的现实需求之后会更加追求精神维度的充实。美学经济所追求的不只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表层的美,更是借助美学手法投射人性中对于超越主客二分、实现自由的渴望。因此,在哲学意义上,美学经济既讲究经济学的资本增殖,注重人之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强调美学追求自由的价值底色,呼吁物质与精神并重,最终抵达“诗意地栖居”。
精准把握美学经济的典型特征
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美学经济呈现三大鲜明特性:
凸显视觉性。美学经济摒弃以往经济发展中重视实用性而忽略审美性的不足,转而强调商品的外观,以迎合人们愈益审美化的内在视觉观念。在一个注重以形象为基础的现实中,经济活动越来越倾向于形象的生产。环顾四周,无论是单个商品的包装,还是商品在空间中的陈列,抑或商场内部的装饰,乃至整个城市空间的建设,无不披上美学的外衣,缔造无数美学景观。2023年元旦期间,广州天汇广场联合国际知名IP史努比打造跨年动感嘉年华,太古汇构建横跨游戏、音乐、电影等多领域的岁末游乐园,融创乐园展示烟花秀,最大限度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协助商品完成“惊险的跳跃”,以实现经济增长。
讲究趣味性。美学经济不仅重视审美的外观,还讲究趣味性。所谓趣味,它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与判断力,带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为了维持趣味性,美学经济必须彰显创新性,从产品、技术、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产业链等多维度均时刻践行“美是创造”的理念。“美”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通过美学消费而获得的美学享受又激发人们产生更多的美学需求,从而促进市场的持续繁荣,对此,奥利维耶·阿苏利甚至将审美趣味视为“经济机器的发动机”。美学经济也因审美趣味、审美创意而更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更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注重体验性。美学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更为注重身体性的感知,追求一种身临其境的快感,以达到主客消融的境界。B·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H·吉尔摩指出,当购买体验时,我们获得的是商家为我们准备的一场难忘的回忆,它以完全个人的方式让我们参与其中,此时我们购买的可能不是真正的物质产品,而是一次特殊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生发的审美愉悦。广州正佳广场携手《唐宫夜宴》,打造沉浸式“大唐千灯会”,让游客一秒穿回盛唐,在领略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贡献GDP。美学经济正是这样一种以“美学造势”为起点,贯穿“审美感知”“审美体验”,达至“审美享受”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激活美学经济的创新潜能
在新征程中,我们应充分激活美学经济的创新潜能,以“美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重谋划,加强美学经济顶层设计。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蓝图中,美学经济与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绿美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相贯通,加强对美学经济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为美学经济有序、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生态。在当前经济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的阶段,我们应以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围绕美学价值的创造而开展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布局,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为制造业进行美学赋能,集中培育与发展体现中国美学风格与美学理念的民族企业,充分释放美学创新潜能。
促提升,增强企业美学创新能力。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美的需求与本土高质量的美学供给相对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在全国“风格竞争”中,广东美学经济能力亟待提升。故在推动广东经济内涵式发展中,企业应注重美学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举,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特色,提炼带有民族特色的美学符号,提升美学创新与美学资本化能力,助力广东在美学价值的高端生产方面占据有利位置。
树新风,培育正确的审美消费观。在经济社会不甚发达的年代,美与艺术常被视为有闲阶层的专属品,象征着高贵的身份与地位,尚不能为全社会民众所共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日渐模糊,美学元素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因现实生活中审美乱象频发,“美”之自由本义陷入失语。在美学经济视域中,培育广大人民正确的审美观,一方面要使人们厘清“美”的科学内涵,把握美通向最高自由的要义;另一方面要使人们正确认识“美”与“富”的关系:“富起来”是“美起来”的物质前提与基础,但“美起来”是“富起来”的更高追求,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满足人们对于美的需求,实现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
美学经济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内蕴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彰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将为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作者吴玲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澳门太阳集团www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