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探亲的黄先生,下塘捞点虾、捕点蟹,几天之后,竟开始出现发热、腹泻、胸闷的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出现了意识不清、休克、呼吸窘迫、咳大量血性痰等症状,紧急送往深圳医院重症医学科抢救,发现竟是下塘劳作惹的祸。专家提醒,下塘/田劳作,警惕钩端螺旋体病“钩”上你。
“疑似感冒”险要命
黄先生假期回家探亲,本想下塘捕虾、捞蟹,做几顿大餐犒劳自己。回深几天后,竟出现发热、腹泻、胸闷的现象,起初以为是感冒,并没有重视。三天、五天,都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竟然出现意识不清、休克、呼吸窘迫、咳大量血性痰等症状,在基层医院诊断为“脓毒性休克 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多日还不见好。黄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束手无策。多方打听,决定去转到澳门太阳集团www深圳医院去试试看。
病人来院时,生命体征极度不平稳,突发大咯血,濒临死亡状态,迅速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重症。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勇介绍,医院紧急完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患者的各支气管粘膜出血、双肺弥漫性出血。急抽血提示为I型呼吸衰竭、中度贫血,并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看到如此棘手的病情,科室立即成立抢救小组,予以气管插管,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等一气呵成,同时抽血化验、床旁胸片、心超评估病情,强大抗生素抗感染等积极抢救处理,患者情况略有好转,但效果并不明显。
病从何来?赤脚下塘,竟成真凶!
“虽然黄先生的病情得到控制,但治病治本,感染源来自哪里?又是怎么感染导致病危呢?不搞清这个问题,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刘勇说。仔细询问病史后发现,患者近期有下塘/田劳作史,住所有老鼠活动,加之患者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继而出现肺弥漫性出血,会不会是钩端螺旋体病?再结合基因检测的结果:患者血标本测出钩端螺旋体基因序列。通过有力佐证,最终确诊黄先生为“钩端螺旋体病 肺弥漫性出血型”。检索文献,罕见二代测序诊断钩端螺旋体报道(首例病例2014年在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杂志予以报道(N Engl J Med 2014; 370(25):2408-2417)。
停掉目前的现有抗生素,改青霉素治疗钩体病。这一决定,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黄先生,看到了希望。在刘勇主任的指导治疗下,在医护的共同努力下,黄先生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渐渐好转,呼吸机支持力度逐渐下降,患者病情持续好转。6天后,黄先生意识逐渐清晰、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各脏器功能均基本正常,10天后顺利出院。
钩端螺旋体病是什么?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为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带菌老鼠、猪的尿液进行传播,病原体通过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人接触被染有钩端螺旋体的疫水而传染,与疫水接触时间愈长,次数愈多,发病的机会也愈多。"
该病一般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种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引发败血症和脏器衰竭并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对于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刘勇建议,在收割谷物前排干稻田中的积水,以减少劳动时接触疫水的机会;并使塘水尽量曝露,利用太阳照射杀灭部份钩端螺旋体;对污染的水源或积水,可用漂白粉或其它有效药物进行喷撒消毒,用草木灰、石灰氮、生石灰消灭病原体。
若在进行与疫水接触的劳动时,不要打赤脚,尽量穿着长袖衣、长裤、防水鞋或长筒靴,并扎好袖口裤口,防止皮肤损破,减少感染机会。劳动中如有皮肤割损受伤时,应立即进行伤口清洁消毒。同时应大力开展灭鼠工作,对其它宿主动物要进行调查,对受感染并排泄病原体的家畜,特别是猪、牛、羊等要给予隔离和治疗,并加强对饲养场所及排泄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