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坐得笔直,国字脸上少见表情变化,语速不疾不徐,声调几无起伏,偶尔手部做个动作也简单而徐缓。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澳门太阳集团www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侯金林呈现出的状态,一如多年前媒体给他的标签——稳重先生。
与之共事10余年的同事,所见也大抵如此。关于他的画面,如果摘除声音,很容易以为他是一个有距离感、做事一板一眼的人。但是细听声音,又会很自然地被那些寻常道来的话语所触动,看见一个医者的真诚与慈悲。
▲侯金林
从医39年,侯金林一直站在与传染病战斗的最前线——
出色完成了非典、H7N9禽流感、埃博拉、新冠等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任务;
连续12年滚动主持“十一五”到“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主持制定5项中国和国际肝炎防治相关指南;
牵头搭建了“小贝壳”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国际肝炎合作平台等两个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发起的肝癌早筛“彩虹计划”使项目内肝癌早诊率从30%提高到81%,创新一系列精准治疗方案使乙肝耐药率从42.5%降至3.3%……
“为了没有乙肝的未来!”“让乙肝患者看见彩虹、看见希望。”这是“小贝壳”“彩虹计划”项目的口号,也是侯金林矢志笃行的目标。他不怎么讲故事,所有的波澜壮阔在平铺直叙里似乎都显稀松平常。但是,他的努力与成绩,同行知道,患者知道,历史也知道。
01“小贝壳”呵护健康新生命
“不让一个宝宝被感染?这怎么可能!”2015年,侯金林首次提出“乙肝母婴零传播”的想法,随之而来的有惊讶,有质疑,甚至还有嗤笑。
彼时,据估算我国育龄期乙肝女性达2300万,母婴传播率高达5%~10%,且母婴阻断在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治疗的适应症等方面均没有一个规范的临床路径。即使是医疗水平发达的欧美,此前也没有人敢提出“零传播”的策略。
但侯金林知道,这不是别人眼中“一个学者不接地气的梦”。长期在一线战斗,他见过太多被乙肝困扰的患者,也知道在他不曾看见的地方,病毒摧毁着更多人的生活,这是一件必须去做的事。作为时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他知道从专业角度而言,攀上这座高峰虽然难,但并非不可抵达。
这一年7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以举办第五届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为契机,“小贝壳”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正式启动。
“面对庞大的患者基数,很难有一项科研课题的经费能保障持续运行,因此必须开始就将之作为公益项目推进。”侯金林描述了自己的设想——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合作,利用移动客户端,链接乙肝孕妇、产科医生、感染科医生,通过妊娠期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围产期母婴传播,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流行病学研究。
事情很大,命名却带着“小”,背后是一个温暖的小故事。在项目构思时,他曾带队到四川凉山调研,路过一个贝壳造型的雕塑,突然觉得它精准契合了团队的初心——像贝壳保护躯体一样,保护母婴的健康。
▲2015年7月“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
虽然如贝壳般“负重前行”,“清零”的速度却并不慢。
第一阶段,重点打造10家示范医院,纳入1008名乙肝阳性孕妇,开展多中心研究。“半年后,我们检查新生儿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已经控制在0.9%。”侯金林回忆,数据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而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将乙肝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进一步佐证了项目的前瞻性。
2017年2月,亚太肝病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召开专题联席会议,时任大会主席的侯金林牵头制定了《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其英文版发布后,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中国制定指南国际应用的经典案例”;中文版则入选《中国医学论坛报》评选的2018年度国内十大医学研究。
项目第二阶段,搭建全国性的乙肝母婴阻断协作网,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同时由牵头医院指导示范基地医院,并以此为圆心培训更基层的医生。
2018年9月,“小贝壳”进入第三阶段。在省卫生健康委支持下,侯金林和团队在广州从化、深圳宝安、阳江阳东等三个县区,探索社区和医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乙肝妈妈从怀孕到分娩可以全程免费接受母婴阻断管理服务。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这到底有多难,而侯教授为了推动项目又付出了多少心力。”深度参与了该项目的感染科博士生尹雪如感慨。
“随着认知的加深,渐渐有勇气、有信心孕育健康宝宝,渐渐意识到乙肝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可怕,对以后的生活有了盼头。”在“小贝壳”APP留言区,阿玮写下“小作文”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她是一名乙肝妈妈。记忆里的童年,泡在浓郁的中草药味里。小学查出乙肝病毒感染,父母从各处寻来偏方,逼着她喝下一碗碗苦汤。初中的时候,有人告诉她,乙肝患者无法通过入学体检,曾经成绩还不错的她选择了读职高,毕业后进电子厂做了流水线工人。到了适婚的年龄,不敢接受他人示好,找了同样患有乙肝的丈夫。
“一直活在重度自卑里。”简单一句话,背后是浓缩的无限辛酸,她想成为一个母亲,但却不忍心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承受和自己一样的命运。直到2019年,她看到了“小贝壳”项目的宣传,瞥见了生命的曙光。“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看到检查结果的时候,阿玮笑了,突然又泣不成声,好像在极度的晦暗中苦熬过几十年,人生突然就敞亮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故事主人公遍布山南海北。
目前,“小贝壳”已实现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份全覆盖,纳入178家医院,拥有1593名注册医生,管理着3万余名乙肝孕妇,母婴传播率下降至0.2%。
项目发起地的广东,每年约有20万孕产妇,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省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0.77%,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江门市已完成消除母婴传播认证,超预期提前实现前述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
其探索出的乙肝母婴传播全程防控跨学科跨社区临床管理体系,也被嘉许——“为世卫组织修订全球乙肝防治指南和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证据,促进了抗病毒药物在预防母婴传播中的使用”,侯金林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分享相关经验。
他们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的科学研究,也为全球乙肝母婴阻断提供着更佳方案。比如,他们证实在真实世界中,在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基础上,对妊娠晚期高病毒载量孕妇加用抗病毒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率。
▲侯金林(左二)教授团队出席第 28 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并分享“小贝壳”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实践经验
02将肝癌扼杀于萌芽阶段
自1947年乙肝概念被提出以来,人类与其的斗争主要围绕两大主线任务展开:降低感染率、降低病死率。“小贝壳”推动前者从愿景照进现实,“彩虹计划”则聚焦后者发力。
“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深刻理解乙肝的伤害。”侯金林讲述了记忆里深受震撼的一幕。
某年他在陕西延安参加一场学术会议,因为堵车,在村干部建议下,一行人拐弯到了作家路遥的故居。同行的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专家,也是路遥生命末期的主治医生。他们讲述了这个肝病家族的命运悲剧——路遥42岁时因晚期肝硬化去世,他的3个弟弟也因为肝硬化腹水等,没有一个活过50岁。
“悲剧本有机会避免。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他们发现得太晚了。”侯金林长叹。
他曾带领团队参与了一项长达15年的慢性乙肝研究,累计纳入17000名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综合干预控制病毒,将肝癌的发生率减少了50%。“事实证明,医患联手,是可以给乙肝病毒判无期徒刑的。”侯金林感慨。
怎样让患者尽早发现,提前走上战场?2020年11月27日,他牵头发起了针对风险人群的肝癌早筛“彩虹计划”,借助互联网医疗探索“医院—社区—体化”肝癌筛查管理模式,并很快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这一计划的命名,是侯金林不小心透出的一种浪漫——希望乙肝患者能够满怀希望,经历风雨,拥抱彩虹,拥抱明天。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它总是静悄悄地被病毒感染、侵蚀。”侯金林说,肝病就像是“零存整取”,我国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约40万,其中80%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更令人遗憾的是,肝癌患者的年轻化——他在赣州于都开展“彩虹计划”时,筛查出一个肝癌晚期的患者,只有23岁,最后用了最先进的药物、最前沿的治疗方案都无力回天。
“我国约有700万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更高达9000万——乙肝引发肝癌的比例高达92.05%,他们都是肝癌的高风险人群。”侯金林指出,如果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肝癌早筛及管理体系,肝癌早诊率可以提高至60%~70%。
“彩虹计划”在茂名化州、东莞寮步、珠海和赣州于都等地先后试点,未来将在1000家医疗机构管理100万肝癌高危人群,实现全国范围的肝癌早筛早诊。
▲2021年7月28日,在第11个世界肝炎日,“彩虹计划”走进西藏林芝,进行社区慢性肝病筛查义诊等系列活动
计划的核心技术,是一套可评估5年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评分体系——aMAP评分,这是全球首个跨病种(乙肝、丙肝、脂肪肝等)、跨种族(亚洲人、西方人等)的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令人意外的是,这套能够指导全体慢性肝病人群实施个体化肝癌筛查策略的“神器”,纳入的都是最寻常的检验指标,人均体检成本不到20元。
“侯教授一直强调,科研不只是发文章,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临床实践和造福患者。”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负责持续跟进“彩虹计划”的樊蓉说。侯金林已累计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266篇,包括NEJM、Science、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Cell Research、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GUT、Gastroentology等国际顶刊,他还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如此高产的专家,却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一次也不例外。研发阶段,侯金林就告诉樊蓉等人,指标一定要足够简单,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可操作、低收入群体能负担,最大限度地提升项目可及性;还要有国际视野,在全球范围能广泛验证模型的准确率,提升中国在全球肝病领域的影响力。
最终,基于全球11个前瞻性队列、17374名的慢性肝病长期随访病例的数据分析,团队构建起aMAP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输入年龄、性别、血小板、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5个常见的检验指标,即可得到评分。通过“三筛而后管”,即筛查出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患者等肝癌高风险人群,并纳入管理、主动干预,将肝癌扼杀于萌芽阶段。
如今,项目进一步升级,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场所设置“彩虹小屋”,可现场采手指血快速检测HBsAg进行乙肝筛查。“我们还对aMAP评分进行了迭代,即将上线2.0版本,进一步提高准确率。”樊蓉表示。
不只筛查,侯金林也孜孜以求地为乙肝治疗寻求更优解。
近年来,几乎所有乙肝的药物临床试验,侯金林团队均有参与,其中大部分还是全国牵头单位,如“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守门员”替诺福韦类前体药物等。因为经历过慢乙肝无药可治的年代,侯金林特别重视新药研发——不仅积极推动国际新药的国内接轨,还特别支持国内原研新药的开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正值国内首个乙肝原研新药艾米替诺福韦3期试验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侯教授牵头制定了多个应急预案,包括协调物流将研究药物送达患者、开设特殊就诊通道、线上研究人员即时响应等,还让我们做好紧急情况下研究医生上门随访的准备。” 感染科研究医生刘智泓回忆,哪怕是在支援湖北期间,侯教授也一直关注项目进展,“他身体力行地教导我们,乙肝是慢性病,作为感染科医生,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患者的常规诊疗,而作为研究医生,更不能忘记科研探索的责任。这从来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
多年来,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都是全球热点问题,侯金林团队肩负着多个前沿药物的开发,现在曙光渐明——有一款寡核苷酸药物在其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实现超过28%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如果新药物成功上市,对全球乙肝抗病毒治疗是革命性的进步,将实现从控制走向功能治愈。”提起这,侯金林的表情难得地现出一丝激动。他一直期待着让乙肝患者彻底回归正常生活,苦耕多年,希望的脚步越来越近。
▲澳门太阳集团www南方医院的“乙肝斗士”们。
图中前排右四为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骆抗先,右三为侯金林,左三为南方医院副院长孙剑,三人亦为师生三代
03摘下“稳重先生”的面具
熟悉侯金林的人会发现,即使穿西裤的时候,他也习惯性搭配运动鞋、拎着大黑包。这是长期在路上奔波留下的习惯。
项目的实施必须考虑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考虑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环境卫生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的可及性,不断调整完善防治方案,提高项目的知晓度,才能让更广泛的人群获益。为此,他几乎走遍全国,深入乡野、街巷,远赴高原、荒漠……
“西藏海拔高达4700多米的岗巴县,侯教授就带队去了不下3次,动员当地人做乙肝筛查、开展医生培训,建议当地政府写信向国家寻求支持,发展教育和医疗事业,等等。”尹雪如回忆,在那里,团队有平时身体健壮的人血氧饱和度仅69%,高原反应剧烈,但因为风景非常好,大家就调侃说“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
▲2016年9月“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妊娠乙肝防治示范基地-西藏岗巴学术研讨会
问及遭遇过哪些困难和烦恼,侯金林先是沉默,过了一会儿,淡然一句“这没什么,都是正常工作”,仿若它们连人生点缀都算不上。
他也不太关心生活。被问及如果能放一天假会做什么,会不会打打球,他突然笑了,“我这人很笨,什么球都不行,呵呵呵呵。”很快笑容敛去,语气又回归原本轨道——“我会和年轻医生组织一场聚会,放松一下”,显然他并没有假期的概念。
他更关心患者。“侯教授不只是有临床思维,还有公共思维,他看见了一个正在承受相似苦痛的群体,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尹雪如感慨,跟随他的脚步,团队也觉得自己工作的日常具有了某种宏大的意义,“让女性不因乙肝而‘忧生’,让孩子不因乙肝而自卑,让更多人不因肝病而烦恼,这种使命感和荣誉感是什么都取代不了的。”
他也关心培养后辈。“侯教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仰望星空看理想,脚踏实地加油干’。他总是让我们思考,进行的项目、开展的研究意义在哪里。他也总让我们学习,发出来的文章立意和质量都要有高水准。”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郝新笑侃,“侯教授当导师,‘水论文’不可能,也永远不会有躺平的想法。”
不过,在侯金林手下百般淬炼的他们,却一致反对给他贴上严肃的标签,还不约而同选择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形容词——温和。“教授看上去不苟言笑,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被他的外表给骗了,在严肃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温暖有爱的心。”说起这,郝新忍不住哈哈大笑。
▲侯金林教授团队参加《开讲啦!大医生》大型健康科普直播
“稳重先生”的内心,种着十万亩温柔的蔷薇。他似乎有读心术,总能体察患者的难言之隐,会有技巧地沟通,基本未发生过医患纠纷;到边疆做乙肝筛查和宣教,为了囊括更多人群,甘愿绕很远路;路边偶遇一个乙肝家庭,发现对方敏感、自卑,主动走上前讲解肝病知识;义诊遇见一个家境贫寒、经历曲折的肝硬化年轻小伙,当即协调团队免费手术……
这样的细节还有许多。曾有人说,他有佛意,因为“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也有人说他一副“侠肝义胆”。他不善于讲自己的故事,但周围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我们也在他者的讲述中摘下他的严肃面具,看到大医的温柔与良知。
刘智泓翻出一张照片,那是出差途经纪晓岚故居时他给侯金林拍的,背景是四个醒目的大字“守正规直”。在他看来,这也是对侯金林最好的摹像——有着刻进骨子里的内敛自守、稳重得体,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慷慨激昂的话语,但所行之事惠及千万人、所持之德润物细无声。